(2021.4.30-2021.5.6)经济要闻回顾

一、宏观经济

1、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下午就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。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,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,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,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铁有痕、踏石留印的劲头,明确时间表、路线图、施工图,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。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、高排放项目要坚决拿下来。

2、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开会议,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。会议指出,要辩证看待一季度经济数据,当前经济恢复不均衡、基础不稳固。要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,推动经济稳中向好,凝神聚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打通国内大循环、国内国际双循环堵点。要精准实施宏观政策,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、稳定性、可持续性,不急转弯,把握好时度效,固本培元,稳定预期,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,使经济在恢复中达到更高水平均衡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落实落细,兜牢基层“三保”底线,发挥对优化经济结构的撬动作用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。

3、央视财经:“五一”假期实体商超流量大增,线上消费旺盛。“2021年全国消费促进月”启动24小时后,仅上海五五购物节累计消费金额已达173亿元,同时段同比增长了11%。5月1日-2日,全国各大城市重点商圈人流量明显增长,其中长沙、深圳、南京、天津等地已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。实体商超人气回暖的同时,线上消费热度不减,假期前两天投递快递包裹近5亿件。

4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当地时间4月3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,因疫情影响,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动下降38%,降至8460亿美元,为200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。2020年下半年和2021开年至今,跨境并购活动复苏,可能推动2021年外国直接投资反弹。作为少数几个保持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之一,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投资目的地。

二、金融市场

1、5月1日,央行发布最新政策研究显示,一季度,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76.8%,比上年末低2.6个百分点。分部门看,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为160.3%,比上年末低0.9个百分点;政府部门杠杆率为44.5%,比上年末低1.3个百分点;住户部门杠杆率为72.1%,比上年末低0.4个百分点。各部门杠杆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。

2、银保监会发布《关于警惕以“债事服务”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》。近来,一些机构以提供“解债服务”为名,通过收取咨询费、服务费、保证金等方式吸收资金,存在非法集资、金融诈骗等风险隐患。包括打着“债事咨询”“化解债务”旗号、承诺高额回报、大肆宣传造势。此类机构运作模式违背市场基本规律,资金链极易断裂,一旦出险参与者将面临严重损失。

3、近日,监管部门在业内展开信用债市场风险情况书面调研,旨在全面摸清保险资金信用债交易情况和风险底数。调研内容包括,当前信用债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形式,包括但不限于信用、利率、流动性等风险;近期信用债市场发生个别高评级主体、国企信用债违约事件,对公司一季度末表内外资产质量有无影响,包括公司直接或间接持有债券违约情况、发行主体及关联企业贷款资产质量,以及分红险、万能险投向信用债占比,涉及违约信用债产品及金额等。

三、地产聚焦

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开会议指出,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、不是用来炒的定位,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,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。要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,从严查处各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或改变耕地用途行为,遏制耕地“非农化”、严格管控“非粮化”。

四、国资动态

1、国资委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衍生业务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》。资产负债率高于国资委管控线、连续3年经营亏损且资金紧张的央企集团子企业,不得开展金融衍生业务。操作主体开展投机业务或产生重大损失风险、重大法律纠纷、造成严重影响的,业务资质应当暂停,风险处置及整改完成后,需恢复开展业务的,报央企集团董事会重新核准。

2、呼和浩特市再现城投违约,春华水务集团债务逾期7.46亿元,涉11家金融机构。4月30日,呼和浩特春华水务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布公告称,由于公司流动资金紧张,出现部分金融机构债务未能如期偿还的情况。截至目前,公司逾期债务(本金)金额合计7.46亿元。具体涉及的债权人包括建设银行、光大银行、兴业银行、内蒙古银行、远东租赁、内蒙古租赁、北京中港锦源租赁、西藏金租、中国外贸租赁、广州越秀租赁、徽银租赁共计11家金融机构。

五、研报精粹

1、中信证券称,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后,GDP增速不及预期,PPI涨幅大超预期,似乎呈现出“类滞胀”的状态,但短期内不必担心“类滞胀”的风险。首先,短期经济增长的动能仍在,不存在“滞”;其次,通胀尚未传导至核心CPI,并非全面意义上的“胀”。长期来看,滞胀风险相对可控,一方面发达经济体对于经济和政策力度的把握越来越好,事实也证明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未必导致通胀失控。另一方面,国内宏观政策一贯秉持稳健均衡的思路,“碳中和”政策导致滞胀的风险非常有限。但是,未来会不会出现类滞胀情形还要取决于疫情的变化,若局部疫情扩散超预期,供给端压力仍然不减,也不能排除局部国家滞胀和全球类滞胀出现的可能性。

2、兴业证券称,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开会议,不担心经济过热,强调经济恢复不均衡、基础不稳固,预示政策不会收紧。一是财政和货币政策定调更加突出结构性,意味着政策不会“大开大合”;二是发展方面聚焦中长期调结构领域,短期逻辑向长期逻辑转变明确;三是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,注重解决金融、地产等领域风险问题。